言情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从万历到永历 > 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全文阅读

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

热门推荐:

清军的羞辱极大地刺激了崇祯皇帝。

应该说崇祯对辽东问题是十分重视的,他继位后立即办了两件事,一是诛杀魏忠贤,清除所谓阉党。二是启用袁崇焕,筹划平辽事宜。

然而当他办完这两件事后,就开始没完没了地收获苦果。

平辽不仅毫无进展,人家反到平到家门口。

收复永平四城后,崇祯就急于报仇雪耻,大凌河一战惨败后,崇祯就再也没有机会对后金用兵了。

陕西民变、东江变乱、孔有德叛乱接连发生,一个比一个热闹,他只好把辽东问题放在一边,专心致志地解决国内问题,对后金一直是“忍”字当头。

国内问题略有好转的时候,后金己经变成了分庭抗理的清朝了。

当年努尔哈赤称汗,明军发兵平叛,如今皇太极称帝,自己却无力讨伐,无力讨伐也就罢了,人家还打上门来。

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

种种迹象表明,崇祯皇帝是一个性格操切的人,他也会忍耐,但他的耐心很有限,尤其是在受到刺激的时候。

清军入寇促使他急切地想结束内乱,以便全力对外。

如何加快结束内乱?首推不战而屈人之兵,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?唯有招抚。崇祯的心里己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。

政策需要人落实,总结经验教训,他也没有忘记在人事上找原因。

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宣大总督梁廷栋死后,需要合适的人员来接替,以此为契机,崇祯进行了人事上的调整。

清兵入寇时,在中原战场“剿匪”屡建奇功的五省总督卢象升也奉旨前来入卫京师,清兵退出后,卢象升接替自杀的梁廷栋任宣大总督。

然而谁来接替兵部尚书张凤翼呢?崇祯环顾廷臣,没有一个能看上眼的,最终他把目光落在了曾任宣大总督,现在丁忧在家的杨嗣昌身上。

杨嗣昌何许人也,能够进入崇祯的法眼?

说起杨嗣昌大家可能不太熟,但是说起他丁忧的对象,大家一定了解,那就是我们前文提到过的“气功大师”杨鹤。

杨嗣昌之所以受到崇祯的青睐,与他父亲没有什么关系,主要归功于笔杆子出政权。

和明朝许多学而优则仕的文官一样,杨嗣昌在文学的功底和理论修养十分高深,出口成章,落笔生花,但是在实践上,尤其是在战争实践上缺少经验。

万历三十八年,杨嗣昌中进士并步入仕途,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、南京国子监博士、户部清吏司主事员外郎,天启二年回籍养病。

崇祯元年,在辞旧迎新的大潮中他和他的父亲杨鹤一起喷薄而出,被起用为河南按察司副史,分巡河南兵备道,后调任山海关内兵备道、山永巡抚。

崇祯七年杨嗣昌又升任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佥督御史,总督宣大、山西等处地方军务。杨嗣昌上任以后,发挥理论优势,六次上疏陈述军事,提出许多新建议,崇祯看了以后颇为欣赏。

不久,杨鹤在戍所(袁州)死去,按照惯例,杨嗣昌回家丁忧,接着他的母亲也去世,他就长期在家守孝,丁忧对他来说是坏事,也是好事,因为这让他躲过一劫,否则自杀的不是梁廷栋而是他了。

崇祯十年三月,崇祯用人心切,杨嗣昌奉旨夺情复出,接替张凤翼任兵部尚书。

杨嗣昌不仅文笔好,口才也不错。崇祯皇帝召见时,他侃侃而谈,才思阔达,深得皇帝赞赏,从此引为肱股,对其言听计从,叹道:“恨用卿晚!”

杨嗣昌虽然是个孝子,但是他的主张却与他父亲杨鹤背道而驰。

杨鹤主张养元气,强调休养生息,却被派到前线“剿匪”。杨嗣昌主张“大有为”,增兵增饷,进行战争动员,却高居庙堂摇鹅毛扇。

新官上任三把火,杨嗣昌上任以后,立即开始大刀阔斧地策划镇压国内民变,提出了“四正六隅十面张网”的战略布局。

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布局。

所谓“四正六隅十面张网”,说白了就是十个省分工合作,协同作战。

其中“四正”是指陕西、河南、湖广、凤阳四个战区,这四处巡抚以剿为主防为辅;“六隅”是指延绥、山西、山东、应天、江西、四川六个战区,以防为主以剿为辅。

这四正六隅合起来就是十面之网。

假如“流寇”在陕西,那么陕西、四川、湖广、河南、延绥、山西各巡抚张网六面合围,总理入关与总督合剿;

假如“流寇”在河南,那么湖广、凤阳、应天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各巡抚张网六面合围,而总督出关与总理合剿;

假如“流寇”在湖广,那么河南、陕西、四川、应天、凤阳、江西各巡抚张网七面,而总理、总督都入江北合剿。

总之,总督、总理是随敌剿杀,各巡抚是四面合围,不论主战场在何地,都要布下一个罗网——这就是“十面张网”的战略意图。

崇祯对这个慎密的战略方案拍案叫绝,对杨嗣昌说:“非卿莫能办之也!”

这张“大网”在理论上登峰造极,想必是杨嗣昌长期在家丁忧,有时间,没事干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,时刻关心国家大事,于是在书房内闭门造车,憋出这么一个复杂精致的理论。

然而这个理论听起来非常漂亮,实际上根本行不通,是一个典型的纸上谈兵的构想。

试问,如果河南、陕西、湖广、凤阳都有流寇,网应该怎么张?

变民见缝插针、骤如风雨,怎么能保证合围那么及时到位不留口子?

怎能保证各个方面都那么听从驱驰,行动整齐划一?

合围之前敌人各个击破怎么办?

最重要的是,敌人跑入山区怎么办?总不能把山也网上来。

总之,打仗不是打渔,民民也不像鱼那么简单,十面张网的计划漏洞百出。

杨嗣昌丁忧三年没白过,不仅拿出了控制性祥细规划,还有修建性详细规划。

为了落实十面张网的计划,杨嗣昌建议增兵十二万,凤阳、泗州、承天祖陵共一万,总理与总督各三万,凤阳与陕西巡抚各一万,湖广、河南巡抚各一万五午。其中步兵七万四千人,骑兵三万六千人,每年需要开支饷银二百八十万两,平均每人每年23两左右。

由于国库空虚,杨嗣昌建议改变卢象升主张的因粮的方法,采用均输。

因粮是指由缴纳税粮达到五两以上的承担加派任务,普通农民达不到五两,因此就不在加派之列。这种办法考虑了农民的实际状况。

然而因粮的方法满足不了供养十二万大兵的需要,杨嗣昌提出按亩均输,他认为大户人家会采用飞洒、诡寄等各种方法躲避加派,要分清贫富很难。因此不论贫富,一律按田亩多少均输。

均输虽有一定道理,但是贫苦的老百姓毕竟多交了税,从此生活更加困难,不利于社会的稳定。

事实上,崇祯九年卢象升率关宁铁骑很快就将东南地区的变民击败,因此兵饷不足不是当务之急,变民躲入深山以后关宁兵天天闲着没事干,只能白白消耗粮食,没人愿意接收这个烫手的山芋。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解决进山围剿的问题。

杨嗣昌主张增加兵员,然后分散到各地布置天罗地网,简直是开玩笑!除了加重人民的负担以外,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多大益处。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