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情小说网 > 古言小说 > 北宋庶女种田日志 > 第242章 为难全文阅读

第242章 为难

热门推荐:

仁宗陛下笑呵呵的回来,原本有些郁闷的心情,也变得开朗了起来。看到屋里,皇后娘娘大小,又道:"娘娘这是在开心些什么?也和我说说,这朝里的事情,各种各样的,让人头疼的很呢。

皇后娘娘知道官家在头疼些什么,御街上的刺杀这是一条,刘御史的汇报是一条,但两者归根结底的,其实还是一条。那就是两淮路的总督,此时怕是有造反的可能。

而更头疼的是,两淮路的堤坝损毁,下游无数的人受灾,无数的饿殍,还有浮尸造成的瘟疫。这些都是最近才发生的,但究其根本,其实也还是前一件事情的延续。若不是两淮路总督的贪污,造成堤坝的损毁,哪里会有着许多事情。

官家都不明白,那么多的职务,那么多的工资,难道还不能让这些人满意吗?一定要多番的收受贿赂,一定要克扣堤坝的款项,一定要搜刮民脂民膏,让百姓名不聊生才可以吗?真是让人头疼。

皇后娘娘笑道:"官家,快过来坐。娉婷这孩子,平时都喜欢琢磨。这不,琢磨出来个法子,我看啊,对官家最近头疼的事情,都是有些帮助的。这孩子愿意献给官家,以解官家燃眉之急。"

官家扬眉,说道:"哦?"他确实有些疑惑,自己担心什么,在烦恼什么。别人可能不知道,自己枕边的人,怎么会不知道?人家一直说,后宫不得干政,曹皇后也没有干政。但装聋作哑,总不能一直这样吧?

点点头,官家正准备说话,就有宫娥端了一个碗上来,皇后娘娘说道:"官家先吃了这碗,叫什么冰..."她看向柳雨烟,柳雨烟连忙说道:"是冰淇淋!"

皇后娘娘点头,说道:"对,这还是娉婷取的名字,叫做冰淇淋。是咱们以前都没有吃过的东西,绝对好吃。又是凉凉的,最适合这个时候吃,解暑。"

官家端过来,就感觉到一阵冰凉,也是点头:"嗯,确实不错。端着,就给人一种很冰凉的感觉。端起来,吃了一口,这甜甜的味道,让人想起了初恋。"正好初恋就在宫里,官家小心的看了一眼旁边的张妙清,然后收回目光,说道:"不知道是个什么法子?"

对于一个皇帝来说,儿女私情虽然重要,但国家显然更加重要。柳雨烟注意到了官家的小动作,心里也对男人的可靠,再次的打了个折扣。江山为重,历来都将女人定义为祸水。但这其实都是男人自己的毛病,如果能舍弃女人,这就叫事业为重,爱美人,却更爱江山。但若是爱美人多一些,导致了一些后果。就会被人说,爱江山更爱美人,红颜祸水之类的。

但这些,其实都是男人们,自己的自私导致的,女人从不曾要求你放下江山,不顾江山。自己的定力差一些,就将这些都转嫁给了女人。这些儒家的人呢,一张口,真是几千种的解释。

柳雨烟随便想着,皇后娘娘这边说道:"这个问题,还是一而二,二而一的说法。比如官家手上这东西,若是拿出来售卖,可能获得银钱?"皇后娘娘笑嘻嘻的指着那一碗冰淇淋说道。

官家皱了皱眉,说道:"确实是可以的。"儒家说,不言利,不与民争利。可不说利益,朝廷哪里来的那么多钱?这要是拿出来卖,到时候,朝廷上的**,肯定又是一大堆的说辞。

皇后娘娘又道:"这冰凉的东西,可没有动用宫里的冰块。而是娉婷想出来的一个办法,快速制冰。而且可以反复使用。可谓是一本万利,如果拿出去售卖冰块,可能获利?这获得的银钱,就可以拿出去赈灾了。"

赈灾,就是最近朝廷最为关注,也最为头疼的地方。赈灾,还不是需要银钱么?可朝廷没钱啊,三冗的问题没有解决。朝廷就不可能有多余的闲钱的。这位陛下的内库里,可没有多少东西,那简直是比人家富户都不如啊。连老鼠都不肯关顾了,一点油水都没有啊。

官家还是皱眉,皇后娘娘疑惑的问道:"官家这是怎么了?为何还是如此愁眉不展?难道娉婷这个法子不好,赚不来银钱?"她可是想不通的,自己觉得是个很好的主意啊,为何会想不通呢?

官家摇头:"法子自然是好法子,就怕百官反对。说是与民争利,到时候,也不好推行啊。"这也不是没有前例的,三冗的问题,官家难道不知道?他想要的改革,任用范文正公,不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么?可结果呢?庆历新政,坚持了多久?还不是草草的就结束了?什么与民争利,官家看的明白,都是损害了,这些人的利益吧。

柳雨烟从后世而来,怎么会不知道是什么情况?庆历新政,是指中国北宋宋仁宗在庆历(1041年—1048年)年间进行的改革。宋仁宗时期,官僚队伍庞大,行政效率低,人民生活困苦,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,社会危机日益严重。庆历三年(1043年),范仲淹、富弼、韩琦、杜衍同时执政,欧阳修、蔡襄、王素、余靖同为谏官。范仲淹向仁宗上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》,提出"明黜陟、抑侥幸、精贡举、择官长、均公田、厚农桑、修武备、减徭役、推恩信、重命令"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。显然,其绝大部分措施皆针对吏治,意在限制冗官,提高效率,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目的。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。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,施行新政。

诏中书、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;规定**必须按时考核政绩,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。更荫补法,规定除长子外,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,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,才得补官。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。庆历四年(1044年),更定科举法。另外,还颁布减徭役、废并县、减役人等诏令。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,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。次年(1045年)初,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、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,各项改革也被废止。这次改革虽然失败,却为后来的**石变法拉开了序幕。

北宋立国后,为了维护中央集权、防止地方割据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政治上,于内庭设"中书门下"(政事堂),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权,为限制宰相权力,增设副宰相"参知政事"。

军事上,废除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,增设殿前司、侍卫马军司、侍卫步军司,由"三帅"分别统领禁军,为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,又在中央设枢密院,掌控调兵权。财政上,设置三司(盐铁、度支、户部),三司使由皇帝亲信担任,掌控财政大权。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,削弱**的权力,实行一职多官,同时由于大兴科举、采用恩荫制、奉行"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"的笼络政策,导致**多贪恋权位,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,各级**缺乏进取心,"冗员"问题突出。为稳定社会秩序,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,宋初实行守内虚外策略,奉行"养兵"之策,废除府兵制,改为招募。至仁宗时,总人数已达140万,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,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。同时,为了防止武将专权,在军队中实行"更戍法",使得兵将不相习,兵士虽多但不精,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,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,从而形成"冗兵"。军队、**的激增,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,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,更加入不敷出。同时,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,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,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,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、修建寺观等,形成了"冗费"。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。

这所有的问题加在一起,北宋若是不经历改革,是没有出路的。但要改革,却也不是那么简单的。改革,就是对于以往的一些势力,甚至是一些结构做出的革新。而革新,就要对以往的事情,机构,甚至是利益长链进行破坏。这就会影响到既得利益者。要破坏自己的口袋,甚至还要从自己的口袋里,往外面拿钱。这是谁也不肯答应的。那些大地主,大商业家,怎么会允许这些?而这些人的领头老大,就是朝廷里的各位**。或者说,只有这些人家里的人,才能坐到如此的高官。才能出将入相,才能将朝廷的大权揽在手上。贫民哪里来的钱和精力去学习那些八股文,来科举,来做官?即使有,也做不到如此的大官。寒门寒门,能形成门的,从来也不是真的贫穷人。